憂鬱症與躁鬱症
近來,憂鬱症與躁鬱症已成為日常生活的常用語彙。而我個人的觀察,發現躁鬱症似乎比憂鬱症更風行些。 不少病人一進診間就開門見山問道:「醫師,我是不是得了躁鬱症?」我總是不慌不忙,請病人好好說說他心中的「躁鬱症」和我的一不一樣。最常見的是「望文生義」的「躁鬱症」──「我每天心情都又煩『躁』又『鬱』悶,所以我想一定是得了『躁鬱症』。」 這時,我會同情地看著愁苦的病人,心想:他顯然沒有嘗過躁症的滋味;當一個人處在躁症發作下,不僅心情昂揚、亢奮,信心滿滿,甚至變成不需吃與睡的超人,哪有時間煩「躁」又「鬱」悶呢? 有些人會進一步擔心:「醫師,如果一個人焦慮久了,是不是就變成憂鬱,再來就變成躁鬱,最後,就演變成精神分裂了?」好個「吾道一以貫之」,把幾個重要的精神疾病串成一氣。讓我不知該稱讚病人對各種精神疾病的關注,還是心疼他飽受無知與不安折磨的心。 其實,憂鬱症與躁鬱症都屬於「情感性精神疾病」,也就是以情緒障礙為主的精神疾病。 憂鬱症的症狀不僅限於情緒,更影響人的認知功能,不但會出現負面、悲觀的思想,更無法集中精神思考;更重要的是,病人與親友常為同時出現的身體諸多不適症狀所誤導,遊走於醫院各科。 至於躁鬱症病人,大多經歷過「躁症發作」或是「鬱症發作」兩種截然不同的病程,有時情緒甚至像在坐雲霄飛車,一日數變,從狂躁到憂鬱,精神醫學上稱之為「混合發作」。 然而,躁鬱症與創造力間糾纏的關係,被文學作品與部分媒體過度美化,或就如上述的「望文生義」,使得疾病盛行率遠低於憂鬱症的躁鬱症,似乎更加聲名大噪。但從腦科學觀之,情緒的高低起伏,則是多種神經傳導物質在眾多神經細胞間流動的表象。我們以為:血清素與正腎上腺素的高低平衡,左右人的憂鬱與焦慮的情緒,睡眠與飲食的本能,以及衝動控制是否得宜。 當然,性格、心理調適能力與所遭遇的種種壓力性事件,均會影響一個人的情緒。若沒有先天體質及後天的種種弱點,並不是每個人遭受挫折就會得「憂鬱症」或是「躁鬱症」。再者,這兩種疾病的治療方針亦不盡相同,憂鬱症以提升血清素和正腎上腺素的抗鬱藥為主;躁鬱症則以鋰鹽一類的情緒穩定劑為主,鬱症發作時可謹慎地同時使用抗鬱藥,而躁症發作時則加上抗精神病藥輔助。 近來也有研究發現,單獨使用新一代的抗精神病藥就可以達到療效。但若病人與家人沒有作好與疾病共存,或是從生病經驗中習得改變生活、提升心靈,將很難跳脫疾病的糾纏。 看來,不僅每個人對「憂鬱症」或是「躁鬱症」這兩個名詞「各自表述」,意含著不同的態度,治療也各不相同。雖然每個人的預後大大不同,但我們確信在腦科學的蓬勃發展下,我們所能掌握的越來越多,幫助我們選擇不同於前人的病程,無須再不自主地擺盪在情緒山峰與幽谷。
憂鬱症的誘發因素 家庭關係的改變 家庭內感情不和睦,子女從學校畢業、就職、訂婚、結婚, 家庭內的衝突,子女交友不慎、吸毒,配偶有外遇等。 職業上的問題 升遷、離職、被解雇、失業、工作上的挫敗、降職、屆齡退休、過度疲勞。 經濟問題 稅金問題、股票被套牢、欠債、事業失敗等。 狀況的變化 出外旅遊、新居落成、遷居、換工作、環境的變化等。 健康問題 月經不規則、懷孕期間、生育、產後、意外、其他疾病等。 感情問題 結婚、離婚、異性關係出現狀況等。 失落經驗 近親者死亡、災難、喪偶等。
文章出處: http://www.wap.org.tw/concern_life_subitem_10.htm
留言列表